【沿路搜揣囡仔時-故事說明】
〈沿路搜揣囡仔時〉整篇就是雋永的散文,情節轉折很少,畫面卻很豐富。文中的「我」在北部看到舊電影有感,立刻坐火車回彰化二林故鄉,轉客運車在庄外街道下車,然後沿著鄉村小路,一路走回家。將路上所見、所想交互描寫下來,就像一部記錄兒時如詩如畫的短片。
走到大崙再過去的phòng-phuh 寮仔,看到出水口的鐵管,鏡頭就溶入小時候的夏天,中午放學回家吃中飯,路過這裡,洗臉、喝幾口水消暑止渴的情景。然後,鏡頭立刻又拉回來當下,說因為稻田改種「金香」葡萄,寮仔沒出水,這兩年,公賣局廢止契作,葡萄園荒廢,眼前景物已經完全改變了。
接著,看到路面改成柏油路,找不到牛車溝的痕跡,耳際卻響起載甘蔗牛車的赤牛掛的鈴噹聲,用聲音溶入兒時偷抽甘蔗來吃的惡作劇畫面。從牛車說到「牛屎崎」地名的由來。進入村子裡,看到刺竹仔,又說到竹子跟台灣農村生活的關係,像「竹圍á」、「竹管(kóng)á 厝」、刺竹筍湯、用電塗的到竹林裡抓老鼠(聽說是平埔族留下來的技術)回家煮。
穿過竹林,有分叉路,一條沿溝邊繞到村外,兒時在溝底可以摸蜊仔、抓泥鰍、塗虱。另外一條,沿路有鳳凰樹,樹上有烏鶖、燕子。如今當然景物全改變了,刺竹大都換成麻竹,燕子少了,換成電線桿上的麻雀,沿路的水溝很難得有水,更不用說有魚可以抓。
老家翻修成磚房,兩側廂房拆了,苦楝樹早就砍掉,兒時記憶也被埋在水泥地下。到這裡才談到老家後面圳溝另一頭那一戶有圍牆的大戶人家。這戶人家,上一代就識字,做過鎮民代表,有二個兒子在美國唸書,就留在那裡,沒回來。另外有一個最小的女兒,國小時,與「我」同班過。因此,引出「我」跟這個富家小姐的一段故事。那位小姐曾經用一枝新鉛筆、後來又外加牽她的小手換得「我」的第一名獎品。又有一個週末,那位小姐邀請「我」去她家慶祝生日。「我」的媽媽特別為他準備一套「禮服」去赴宴。藉此,也描述了這大戶人家的內部以及宴會細節。飯後,女主人包雞腿與三層肉給「我」,富家小姐拿手電筒沿圍牆邊的田埂,一路牽手,享受夜間農村景色,陪「我」回家。升國四,富家小姐全家移民去美國,結束這段淡淡的初戀。這個回憶的方式好像電影《新天堂樂園》的男主角回鄉在電影院廢墟中回憶童年一樣。
